張滂:憶邢其毅教授

1994年邢其毅(右2)在北京大學化學系與教材編寫組討論《基礎有機化學》修訂書稿
(圖片來源: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)
1945年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邢其毅教授從蘇北回到北京,在北京大學和輔仁大學化學系任有機化學教授。我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從海外歸來,受聘在燕京大學化學系任教,講授有機化學。1952年,教育部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,仿照蘇聯(lián)模式,將工程學科與文理法學科分別組建為工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。原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化學系合并,組建成新的北京大學化學系。由此,我有幸與邢其毅教授相識,并成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的同事,我們的友誼與共事持續(xù)了半個世紀。
邢其毅教授畢業(yè)于北京輔仁大學。這是一所由德國教會創(chuàng)辦并資助的綜合性大學,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。之后,他遠赴美國伊利諾大學,師從R.Adams教授攻讀博士學位;獲得博士學位后,又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,在H.Wieland教授指導下從事博士后研究。1937年,邢其毅學成歸國,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。同年7月,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,全面抗戰(zhàn)爆發(fā)??箲?zhàn)期間,懷著滿腔愛國熱忱,邢其毅先生偕同夫人奔赴蘇北抗日根據(jù)地,加入新四軍,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進行戰(zhàn)地教學與科研工作。
1952年院系調整后,邢其毅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。他對有機化學的教學、科研及國際前沿動態(tài)都有著廣博而精深的見解。在教學方面,直至“文化大革命”開始,他獨立承擔了基礎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與指導工作,同時主持教研室的日常事務與發(fā)展規(guī)劃,深受學生愛戴和同事敬重。此外,他還受教育部委托,主持編寫了國內首部百萬字級別的大學有機化學教材。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極大地消耗了他的精力,20世紀60年代初期,他常因過度勞累導致胃潰瘍反復發(fā)作,最終不得不接受胃部切除手術。
1953年,為加強基礎研究,教育部分配來一批研究生。當時,教研室的三位教授各指導四名研究生。這一舉措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后,我國高等教育事業(yè)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(fā)展階段。

1963年,邢其毅(左二)指導北京大學化學系師生進行胰島素人工全合成研究。背景為牛胰島素分子式
(圖片來源: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)
1959年初,邢其毅教授承擔了一項重要的科研任務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發(fā)起了一項令人矚目的項目——人工全合成胰島素,并邀請北京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協(xié)作攻關。邢先生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,多次帶領青年教師前往上海,與兩所研究所通力合作。當時,美國與德國已有研究團隊從事同一課題,形成了激烈的國際競爭。最終,美、德、中三國的研究組分別于1963年、1964年和1965年宣布完成了合成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,美、德兩國的合成是通過監(jiān)測生理活性來確認的,而我國的合成則成功獲得了胰島素的結晶。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(xiàn)結晶胰島素的人工全合成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項卓越的基礎研究成果,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香港求是基金會的獎勵。
邢其毅教授在北京大學工作了五十余年,將畢生心血傾注于此。他培養(yǎng)的新一代學者遍布海內外。1999年,為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,北京大學出版社決定為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版?zhèn)€人論文集?!缎掀湟阏撐募肥珍浟肆嗥杏⑽恼撝?,全面展現(xiàn)了邢其毅教授在教學、科研與化學教育等多方面的杰出貢獻。在此,我想補充兩點:其一,他極為關注有機化學及化合物的命名工作。當我受中國化學會委派,擔任有機化學命名評審小組成員時,他一再叮囑我開會時務必通知他參加。會議上,他常常積極提出寶貴建議。其二,在20世紀60年代,他翻譯了J.W.Baker所著的《有機化學電子理論》,惠澤國內學人。這是國內首次系統(tǒng)介紹英國物理有機化學Ingold學派學術成果的專著。此外,在專業(yè)期刊上也常能讀到邢先生關于國際有機化學前沿進展的評述文章。
邢其毅教授生于1911年,年長我六歲。雖然我們年紀相差不多,但他始終是我敬重的前輩。半個世紀的共事時光里,他寬厚的為人、勤勉的治學態(tài)度以及獻身教育的精神,始終是我學習的楷模,使我受益匪淺,至今感懷。然而天不假年,邢其毅教授因病于2002年11月4日與世長辭,令我痛惜不已,我將永遠懷念他。
(節(jié)選自《大學化學》2003年第2期)
